我国有关中泰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07-26

关键字: 中泰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和泰国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我国对通晓中泰双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界对于中泰翻译研究的兴趣见长,有关中泰翻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功能和资源,对国内中泰翻译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主要梳理和概括国内有关中泰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学界在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并尝试为新时期下的中泰翻译研究提出以下展望:第一,强化中泰翻译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中泰翻译研究的讨论。第二,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宽中泰翻译研究的视角。第三,加大基于语料库的中泰翻译研究,尝试进行跨学科、交叉性研究,以增加中泰翻译研究的深度。

中泰翻译是指将汉语转换为泰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文本),或将泰语转换为汉语的行为。中泰翻译活动在推动中泰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和泰国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我国对通晓中泰双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学界对于中泰翻译研究的兴趣见长。有关中泰翻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有所不同。然而,根据笔者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进行搜索,尚未发现有学者对中泰翻译研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拟对国内有关中泰翻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对国内有关中泰翻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现状,并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时间为2020年7月13日,文中出现的2021年的数据为不完整数据,因此本文关于2021年中泰翻译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不代表2021年全年的发表情况。为保证数据来源尽量完整、准确,分析更为客观,本文共进行了6次数据筛选:前3次以“泰语 翻译”为检索词,依次在文献检索栏中的主题、篇名、关键词字段输入上述检索词,在初步得到检索结果后剔除关联性弱的文献,再对剩余文献进行去重处理,共得到91篇有效文献;后3次以“泰译”为检索词,并按上述方法再次检索,在91篇的基础上新增15篇有效文献,最终得到106篇有效文献。由于本研究获取数据来源仅为CNKI数据库,且在检索方法上的限制,因此该研究在文献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其他学者对此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二)研究方法


CNKI 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功能不仅能够将该数据库中的文献的发表趋势、资源类型及学科、来源、作者和机构的分布进行分类、整合,而且能够对文献的关系网络进行可视化呈现,包括生成文献互引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因而,CNKI 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具有迅速寻觅奠基性文章、探析文献表征关系等功能(韩红星&朱逸航,2021)。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CNKI 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先以宏观视角对相关文献发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概括,再从空间分布的机构单位、来源分布、作者研究合作网络等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从微观视角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揭示我国中泰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等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使该研究结果更加客观。


二、我国有关中泰翻译研究的基本态势


某领域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发展历程,为评价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重要意义。由图1可知,我国学界对于中泰翻译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出现3次发文高峰:分别是2013年(12)篇、2017年(20)篇、2019年(24)篇。笔者通过对上述3个时间的文献进行查看,发现2013年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单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共9篇;2017年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单位是广西民族大学(4篇)、北京外国语大学(3篇)、广西百色学院(3篇);2019年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单位是广西民族大学(8篇)。总体来看,中泰翻译研究发文数量趋于上升,但规模较小。


从来源分布构成来看,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位论文(含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广西民族大学次之,这两所院校的发表的学位论文数量占了总文献数量的36.79%。这是因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除了泰语专业开设较早,也是国内开设泰语翻译硕士专业最早的院校,故有关中泰翻译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刊登相关研究文献最多的刊物为《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和《现代职业教育》,这说明中泰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中泰双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中泰翻译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机构数量来看(图3),发文数量最多的3所院校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截至目前,国内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外,云南师范大学也开设了泰语笔译专业硕士学位。可以看出,我国越来越重视中泰翻译人才的培养。预计随着我国开设泰语翻译硕士(含口译、笔译方向)的院校越来越多,中泰翻译研究论文数量会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


从资源类型分布构成来看,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博士学位论文和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较少。通过对106篇文献的梳理,发现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涉及对中国古典文学泰译本的研究、泰国经典小说的汉译本研究、泰国短篇小说的汉译实践报告分析等。期刊论文成果则比较丰富,涉及翻译教学、翻译策略、翻译人才培养、文化词翻译等。博士学位论文仅检索到4篇,主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泰译本研究。科技成果类文献则主要涉及机器翻译、语料库建设的应用与研究等。


三、中泰翻译研究的热点及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关中泰翻译研究的成果逐渐丰富,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议题。下面,我们对中泰翻译研究的热点和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研究热点


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呈现,梳理了国内中泰翻译研究的热点核心。笔者根据所选取的106篇文献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阈值设定,筛选出出现频次达5次以上且共现频次为1次以上的关键词,得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图谱中关键词的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连接关键词的边越粗,说明它们的共现频次越多。由图5可知,“泰语”、“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译文语言”、“实践报告”、“文化负载词”、“文化词语”、“口译能力”、“意译法”、“翻译理论”、“增译”、“音译法”、“短篇小说集”、“直译法”、“译文质量”、“文化翻译”、“口译课程”、“译文”出现的频次较高。其中,其边相对较粗的关键词的词对分别为:翻译方法—实践报告(共现8次)、口译能力—口译课程(共现6次)、意译法—直译法(共现5次)、短篇小说集—译文语言(共现4次)、文化词语—译文质量(共现4次)、音译法—直译法(共现3次)、译文语言—文化词语(共现3次)、短篇小说集—翻译策略(共现3次)、文化翻译—翻译理论(共现3次)、翻译批评—翻译质量(共现3次)。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中泰翻译研究的关注点在翻译方法和策略、小说翻译、文化词翻译以及翻译教学等领域。且在相关研究中,翻译实践报告主要讨论翻译方法,口译研究则与翻译教学联系在一起,小说翻译则主要讨论译文质量和翻译策略,文化词翻译则涉及翻译理论和译文语言,意译法和直译法则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在相关研究中紧密关联。


(二)相关热点研究现状


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出现频次和共现频次,可以将我国学界对中泰翻译研究的热点归纳为:短篇小说翻译、翻译实践报告、文化翻译、口译研究等等。

在短篇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研究成果最丰富的机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该类研究的作者主要通过对泰国短篇小说进行翻译,并运用相关翻译理论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例如,李彧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泰国短篇小说集《本应如何》的翻译实践,结合译例探讨翻译策略,并补充说明由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现象(李彧,2017)。CHINPRASATSAK  PORNKAMOL(陈惠琳)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同时对原文与译文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和目标读者负责,在两者之间做最好的平衡。除了译出意思以外,译者尽量译出原文的韵味(CHINPRASATSAK  PORNKAMOL(陈惠琳),2019)。曾艳认为,在小说翻译中,译者可以个人审美经验和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思维,采取增词法、减词法、引申法、分译法、注释法等多种方式对原文进行审美再现(曾艳,2017)。


在翻译实践报告分析方面,除了上述的小说翻译外,还有部分散文、传记类文本翻译。此外,还有部分实践报告的主题涉及法律、军事、政策、历史文献、学术著作等非文学翻译。此类研究报告通常先对文本进行分析,再描述翻译过程,最后运用相关翻译理论来分析具体的案例,并对译者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总结。


在文化词翻译研究方面,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论语>文化负载词的泰译》。研究者从《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探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的泰译。研究者认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异化”策略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文化翻译观的主张(覃秀红,2015)。此外,有关文化词翻译的研究多涉及中国经典名著泰译本的研究或对比分析。这些研究多涉及人名与地名、古代官吏称呼语、成语和其他文化词语、道家思想核心概念的翻译风格。也有学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词语翻译为泰语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有研究者指出鲁迅小说泰译本中文化词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方法。该研究者认为,在翻译工作上,译者不该拘泥于所谓文字面上的忠实,而应该更注重从文化的整体视角考察如何准确地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加以再现,尤其是忠实地再现一种文化的风姿和全面。译者需尽量考虑用已存在的词语来翻译,不必随便创造词语,否则会降低译文质量(黄盈秀,2019)。


在口译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一带一路”下的泰语口译人才培养、高校泰语口译教学模式及现状、泰语口译策略等。在口译人才培养方面,张倩霞以成都大学为例,就“一带一路”建设与泰语口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等进行探讨。张倩霞提出泰语口译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并拉长泰语口译的教学时间,拓展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张倩霞,2018)。有部分翻译报告涉及口译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广西民族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这部分学者通过对口译(包括同声传译、交替传译、陪同翻译等)过程的描述、翻译方法的运用、口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口译策略。例如,有学者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对口译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具体分析了泰汉交替传译中翻译策略,包括在翻译中使用译法、改译法、概译法、替代法、重组法、增译法等语言策略,以及使用体态语和即时询问等非语言策略(陆雅俊,2019)。 


本文从CNKI数据库收录的106篇文献,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中泰翻译研究的整体态势进行统计与内容分析,归纳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情况。研究发现,中泰翻译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中泰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小说翻译、翻译实践报告分析、文化词翻译以及口译相关研究方面。


四、中泰翻译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纵观我国中泰翻译研究的整体概况,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


(一)不足之处


1.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


相关研究论文的机构单位与来源分布情况表明,目前发文数量较高的机构单位仅有两至三所高校,说明研究力量不足。从期刊来源来看,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期刊,且相当一部分文章发表于职业教育类期刊。这说明绝大多数期刊没有形成鲜明的小语种翻译研究特色,不利于形成专业的研究方向。此外,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合作较少。笔者根据所选取的106篇文献生成的作者合作网络,筛选项中进行阈值设定,筛选出出现频次达1次以上且合作频次为1次以上的作者,得出作者合作网络。观察到,该研究领域的作者仅形成了7个合作群,且6个合作群为校内合作,仅有1个合作群为跨校合作。这说明了该领域的研究未形成团队合作,多以独立发文为主,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


2.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研究关注点局限于文本语言层面


从研究视角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多从文本语言层面的翻译方法或翻译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翻译批评层面,较少从文本外的社会因素对翻译现象进行阐释。在106篇文献中,仅发现有3篇论文从语言外因素着重探讨了译介行为。其中,在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方面,谢玉冰总结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曼谷王朝时期的泰译及流传的概况,并对中国诗歌泰译的规模与范围、流传媒介及其局限性进行评价(谢玉冰,2016)。在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方面,全莉探讨了20世纪泰国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和研究(全莉,2017),刘俊彤则对1958-2016年期间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途径和体裁、译介背景及出版途径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刘俊彤,2017)。此外,国内有关中泰翻译研究主要以翻译策略与方法、译本分析及教学评估为主,鲜有研究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活动去探讨。


3.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跨学科研究的思维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关于中泰翻译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从绝大多数研究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对译文进行分析或比较,或对某种翻译现象进行讨论,缺乏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缺乏与数据分析的结合量化研究。这或许与语言这一人文学科的特点有关,此为目前中泰翻译研究的一大局限。


(二)研究前景展望


现有中泰翻译研究多对文本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较少从文本外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视角对翻译现象进行阐释。整体而言,研究力量仍显薄弱,研究方法和视角仍可以更进一步深度拓展。因此,笔者对未来中泰翻译的研究做出以下展望和建议。


1.加大中泰翻译研究的力度


第一,强化中泰翻译队伍的建设。从上文了解到,目前我国有关中泰翻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至三所院校,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但近年来由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关院校近年来十分重视汉泰互译课程,不少院校相继开设泰语翻译硕士专业,加大对中泰双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前文所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也于2019年开设了泰语笔译硕士专业。未来,将有更多师资力量充足的院校也会开设相关专业,中泰双语翻译的队伍会逐步扩大,其研究力量也会不断强大。


第二,加大对中泰翻译研究的讨论。目前,我国对中泰翻译研究的讨论主要是作为泰语教学研讨会的其中一个议题,引起的关注度有限。未来,随着将汉泰互译作为一门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业内可定期举办汉泰互译相关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学者对就该议题进行交流,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以拓展翻译研究思维。


2.扩大中泰翻译研究的广度


第一,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往有关汉泰互译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翻译研究,非文学翻译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未来,我国学界应该在继续深化对小说、散文、典籍等文学翻译的研究基础上,加大对法律、医学、科学、学术、经济等非文学翻译的研究,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第二,拓宽研究的视角。现有的中泰翻译相关研究多聚焦于语言层面,而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应该忽视其所处的社会语境,以及翻译活动主体的影响。学者可以借用一些社会学概念进行研究,将中泰互译活动与文化、信仰、社会等因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角。


3.增加中泰翻译研究的厚度


第一,基于语料库的中泰翻译研究值得关注。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大量自然文本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数据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因而语料库方法在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方面更具优势(胡开宝,2012)。因此,基于汉泰双语平行文本语料库对中泰翻译实证研究,是中泰翻译研究不得不重视的方面。诚然,由于目前的中泰双语平稳文本语料库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该领域的研究任重道远。


第二,发展中泰翻译的跨学科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个领域间的学科交叉,研究者需要吸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或者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比如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理论,尝试进行跨学科、交叉性研究,对中泰翻译研究进行创新性研究,以凸显研究的深度与厚度。


结语


中泰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CNKI 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我国中泰翻译研究的变化趋势以及发表文献的机构单位、来源分布、作者研究合作网络等进行了回顾。本文发现,我国有关中泰翻译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翻译方法和策略、小说翻译、文化词翻译以及翻译教学等领域。此外,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深度有待强化;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研究关注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跨学科研究的思维。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展望:第一,强化中泰翻译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中泰翻译研究的讨论。第一,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宽中泰翻译研究的视角。第三,加大基于语料库的中泰翻译研究,尝试进行跨学科、交叉性研究。通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以增加中泰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厚度。最后,笔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在中泰翻译研究的文献搜集的数据来源方面的限制,该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有待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CHINPRASATSAK PORNKAMOL(陈惠琳).(2019).泰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节选)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902&filename=1019145663.nh&v=wzOKpioLAkyCyX37ZuEJeq9ng8lIWPf%25mmd2BtrI9q5%25mmd2FXPKRqDsLxVJaRjCDbmytZiCf4

[2]韩红星&朱逸航.(2021). 近四十年来中国品牌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体系建构——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现代广告(07),49-57.doi: CNKI:SUN:XIGU.0.2021-07-007. 

[3]胡开宝.(2012).语料库翻译学:内涵与意义.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5),59-70. [3]doi:CNKI:SUN:WYXY.0.2012-05-006.  

[4]黄盈秀.(2017).中泰文化差异下的词语翻译:鲁迅小说泰译论. 中华文化论坛(03),100-104. doi:CNKI:SUN:ZHWL.0.2017-03-015.

[5]李彧.(2017). 泰国短篇小说集《本应如何》(节选)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901&filename=1018029760.nh&v=5kH2IAlN9v%25mmd2BngyJ8bdjDSLa0ydvX14s8yKWUnzJrWqtrfxI1YUeBS4IYiXqFo%25mmd2FNX

[6]刘俊彤.(2017). 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1958-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065821.nh&v=U428s93dSiNoUVfpfaC9GAtmKd3XELqobVS5POA6kt%25mmd2BvJf2en2Q%25mmd2F6AzXJFkPxquj.

[7] 陆雅俊.(2019). “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2101&filename=1020640110.nh&v=2Ceyt2NZQfMCrrRuvydk0Anrnj70IVsK70XGEdHbPu5nk9QrpwmaDJod87V3fPPy

[8]覃秀红.(2015).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论语》文化负载词的泰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166-170. doi:CNKI:SUN:GXZS.0.2015-03-030. 

[9]全莉.(2017).20世纪80年代泰国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 广西社会科学(02),169-174. doi:CNKI:SUN:HSKX.0.2017-02-033.

[10]王林.(2018).21世纪以来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回顾及展望. 外国语文研究(02),74-80. doi:10.16651/j.cnki.fllr.2018.0021. 

[11]谢玉冰.(2016). 中国古典诗歌在曼谷王朝时期的泰译及流传. 国际汉学(02).doi: 10.19326/j.cnki.2095-9257.2016.02.017. 

[12]曾艳.(2017). 泰国短篇小说集《小公主》(节选)汉译实践及翻译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702&filename=1017162651.nh&v=cIK9Xi2CnBLezZja2hnx5CTCrsuy56qp8go%25mmd2BQX1F2IYm3sJzEfOV33iRZO2FRQPY 

[13]张倩霞.(2018).“一带一路”建设与泰语口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03),159-160. 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8.0457.

[14]赵应吉.(2019).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101-107. doi:CNKI:SUN:CQJS.0.2019-05-015.


文章来源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

浏览次数:1713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